林漢文帶領企業研發出多種火龍果加工產品。南方農村報記者盛倩玉
顏色獨特、回味芬芳,火龍果原產于巴西、墨西哥等美洲地區,后被引入亞洲。20世紀90年代,火龍果對絕大多數國人來說還是一種“新奇事物”。彼時的林漢文,已從朋友那里聽說,臺灣正有人種植這種“奇珍異果”。
面對新奇事物,許多人選擇觀望,但林漢文從來不是。1998年,她著手引入種苗、拿地、種植,在南寧發展起百余畝火龍果,成為“南寧火龍果第一人”,開始了與火龍果20余年的“愛恨糾葛”。
作為火龍果行業的傳奇人物,林漢文被譽為“火龍果女王”。從對農業不甚了解,到大膽跨界投資火龍果種植,林漢文笑稱自己是“因為不懂,所以敢做”。近年來產業高速擴張,林漢文早早發起了標準制定和多元種植,如今的她更像是“因為懂得,所以節制”。
南寧火龍果種植先行者
“一路坎坎坷坷,就像小白鼠。”回憶剛開始種植火龍果的日子,林漢文感慨,種苗可以從臺灣引進,但“怎么種”的問題,只能自己摸索。早年間,臺灣火龍果主要還采用搭棚種植、爬墻種植,林漢文感到,這樣的生產方式并不適宜于廣西復雜的地形。
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我們發明了單柱種法。”立起一根水泥柱,在柱的周圍栽種3-4株火龍果,讓火龍果順著水泥柱向上爬。這一種植方法靈活性極強,平整的水田或是高低不平的山坡都可采用。隨后,林漢文及其團隊又發展出排式種植法,除在水泥柱周圍種果苗外,還在每行的柱間加種果苗,進一步提升火龍果種植密度和畝產。這些種植方式日后也為我國火龍果種植者廣泛采用。
“很多現在常見的技術,早年都只能從無到有摸索試錯。”林漢文還記得,開始的時候,沒人懂火龍果還需要人工授粉。“發現果園坐果率很低,畝產僅幾百斤,我和團隊開始嘗試給火龍果授粉。”
2009年初,罕見的強冷空氣侵襲廣西。“30多天的冰凍,火龍果全部死完。我還要繼續么?”林漢文經歷過猶豫,但她從來沒有放棄。“如果不繼續、收攤了,剩下的就什么也沒有了,從此退出江湖了。”
牽頭制定火龍果流通標準
受產業高收益影響,2014年,南寧火龍果面積首次出現較大幅度攀升。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,采后配套和銷售渠道并沒有得到同步解決,火龍果“留不久、運不遠”的問題時時困擾投資者。
“大果小果,摘下來簡單分分,裝到筐里就拉出去賣。銷售主要是局限在廣西周邊,最遠才拉到廣東。”2014年前后,南寧火龍果產業面積不斷攀升,但采后的分選、保鮮、運輸和銷售方式卻依然粗放。2015年,一則“千斤火龍果滯銷被倒入魚塘”的夸張消息發出,一時間南寧火龍果價格遭受重創,也使林漢文思考,產業面積上升,如何才能保證果價的穩定、長足發展。
2016年,在南寧市人民政府、中國果品流通協會的指導下,第一屆中國南寧火龍果產銷對接峰會在南寧召開。此次會議中,林漢文及相關龍頭企業牽頭啟動了“南寧火龍果標準化體系”建設。
從火龍果標準化栽培、火龍果果品包裝和分級、火龍果冷藏冷凍和常溫貯藏,到火龍果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,方方面面的標準被逐一制定出來。自此,果農逐漸知道,火龍果要分級、裝箱、保鮮以提升價格;果商逐漸知道,原來南寧有這么多火龍果,開始涌入南寧采貨。“采購商競爭日趨激烈。”海南富匯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采購總經理鄺寅峰告訴記者,此后南寧火龍果一直以規模化、標準化、集約化的特征為收購商所熟知。
多元發展降低投資風險
南寧火龍果產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,2019年,當地火龍果產業面積已經達到14.5萬畝,且以規模化投資者為主。如今,越來越多人進入火龍果產業,而作為最早進軍產業的投資者之一,林漢文卻有了更多更新的想法。
“已經不是很單一品類了,我們成立了銷售公司,業務涵蓋百香果、火龍果、金桔、沃柑、檸檬等品類。”近年來,林漢文創辦的南寧振企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,業務向銷售流通領域延伸,種植模塊也納入了沃柑在內的多元品種。“別人擔心果品賣不出去時,我們也不會過于擔心,因為具備自己的銷售渠道。”
不僅如此,南寧振企還研發了包括火龍果面條、火龍果醬、火龍果酥在內的20多種加工產品,取得了7項發明專利。“一旦產業中果品出現飽和,加工品可以延長產業生命,提升產業價值。”林漢文說。
產業的擴充應當是有計劃、有節制的。林漢文認為,品質是農產品價格提升的重要因素,但“品質保證”和“市場規律”終究還是兩回事,一旦產業規模超過市場消化能力,品質很強也會面臨行情風險。“南寧火龍果有很大機會,我們應提倡有計劃的健康發展。”
新聞推薦
南方農村報記者鄭展能近日,中國銀保監會下發了《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...